K型热电偶温度表是以热电效应为基础的测温仪表。它的测量范围广,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测温准确可靠,便于信号的远传、自动记录和集中控制,因而在工业生产和科研领域中应用极为普遍。
热电偶的测温原理
热电偶温度计由热电偶、连接导线及显示仪表三部分组成。
如果将热电偶的热端加热,使得冷、热两端的温度不同,则在该热电偶回路中就会产生热电势,这种物理现象就称为热电现象(即热电效应)。在热电偶回路中产生的电势由温差电势和相接触电势两部分组成接触电势:它是两种电子密度不同的导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一种热电势。当两种不同的导体A和B相接触时,假设导体A和B的电子密度分别为Na和Nb并且Na>Nb,则在两导体的接触面上,电子在两个方向的扩散率就不相同,由导体A扩散利导体B的电子数比从B扩散到A的电子数要多。导体A失去电子而显正电,导体B获很电子而显负电。因此,在A、B两导体的接触面上便形成一个由A到B的静电场,这个电场将阻碍扩散运动的继续进行,同时加速电子向相反方向运动,使从B到4的电子数增多,后达到动态平衡状态。此时A、B之间也形成一电位差,这个电位差称为接触电势。此电势只与两种导体的性质相接触点的温度有关,当两种导体的材料一定,接触电势仅与其接点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导体中的电子就越活跃,由A导体扩散到B导体的电子就越多,致使接触面处所产生的电场强度越高,因而接触电势也就越大。
K型热电偶通常由感温元件、安装固定装置和接线盒等主要部件组成。
镍铬偶(K型热电偶是目前用量大的廉金属热电偶,其用量为其他热电偶的总和。K型热电偶丝直径一般为1.2~4.0mm。
正极(KP)的名义化学成分为:Ni:Cr=90:10,负极(KN)的名义化学成分为:Ni:Si=97:3,其使用温度为-200~1300℃。
K型热电偶具有线性度好,热电动势较大,灵敏度高,稳定性和均匀性较好,抗氧化性能强,价格便宜等优点,能用于氧化性惰性气氛中。广泛为用户所采用。
K型热电偶不能直接在高温下用于硫,还原性或还原,氧化交替的气氛中和真空中,也不推荐用于弱氧化气氛.
常用热电偶
1)、铂铑30—铂铑6热电偶(分度号为B)
它也称双铂铑热电偶,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典型的高温热电偶。以铂铑30(铂70%,铑30%)为正极、铂铑(铂94%,铑6%)为负极,测温上限长期可达1600℃.短期可达1800℃。其热电特性在高温下更为稳定,适于在氧化性或中性介质中使用,但它产生的热电势小、价格高。在室温下热电势极小(25℃时为—2uv,50℃时为3uv),因此当冷端湿度在40 C以下范围使用时、一般不需要进行冷端温度补偿。
2)、铂铑10—铂热电偶(分度号为5)
铂铭10为正极,纯铂丝为负极,测温上限长期使用为1300℃,短期可达1600℃,适于在氧化性及中性介质中使用,物理化学性能稳定,耐高温,不易氧化,在所有的热电偶中,它的精度高.可用于精密温度测量和做基准热电偶。但价格高,热电势小,线性较差,在还原介质及金属蒸汽中使用易于污染变质,在真空下只能短期使用。
3)、镍铬—镍硅热电偶(分度号为K)
镍铬为正极,镍硅为负极,测温上限长期使用为1000℃、短期使用可达1200℃。此热电偶由于正、负极材料中部含镍,故抗氧化性抗腐蚀性好,500℃以下可用于氧化性及还原性介质中。500℃以上只宜在氧化性和中性介质个使用。热电势与温度近似为线性,热电势比铂铑-铂热电偶高3—4倍,价格便宜,应用广泛。
4)、镍铬—康铜热电偶(分度号为E)
镍铬为正极,康铜(含镍40%的铜镍合金)为负极,测温范围为-200-870℃,但在750℃以上只宜短期使用。该热电偶稳定性好,使用条件同K型热电偶,但热电势比K型热电偶高—倍,价格低廉,并可用于低温测量,尤其适宜在0℃以下使用,而正在湿度大的情况下、较其它热电偶耐腐蚀。
5)、铜-康铜热电偶(分度号为T)
该热电偶正极为纯铜,负极为康铜,适用测温范围一般为-200-300℃,短期可达350℃。在廉价金属热电偶中它的度高。稳定性好,低温测量灵敏度高,可用于真空、氧化、还原及中性介质中,但由于铜在高温时易氧化,故一般使用时不300℃,因铜热电极的热导率高,低温下易引入误差。
6)、铁—康铜热电偶(分度号为J)
该热电偶正极为铁,负极为康铜,一般测温范围为-40-750℃。它是廉价金届热电偶,适用的介质同铜—康铜热电偶,这种热电偶在700℃以下线性非常好,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由于铁易氧化生锈,故它不能在高温或含硫的介质中使用。
直接用热电偶测量
内附变化起/DC24V电源
电源电压:24VDC±20%
环境温度范围:0-60℃
外壳防护:按IP42
仪表安装:用二个对角支架固定前面板尺寸:96×96mm 仪表偏转角:90°
传感器-指示器连接用补偿电缆
大截面:1.5mm
重量:0.35Kg
维库电子通,电子知识,一查百通!
已收录词条4822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