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BT3904-7-F是一款双极型(NPN)小信号晶体管,由ON Semiconductor生产。它是SOT-23封装,适用于通用低功耗放大器和开关应用。MMBT3904-7-F的最大电流传输比(hFE)为300至1000,最大集电极电流(Ic)为200mA。它的最大集电极-基极电压(Vceo)为40V,最大集电极-发射极电压(Vcbo)为60V。此外,它的最大发射极-基极电压(Vebo)为6V,最大功率耗散(Pd)为350mW。该晶体管具有高频响应特性,适用于频率范围从DC到300MHz。它的封装体积小巧,便于在紧凑的电路板设计中使用。同时,它的低功耗特性使其非常适合移动设备和电池供电的应用。
MMBT3904-7-F广泛应用于各种电路中,包括放大器、开关、电流驱动器和逻辑门等。它可以在低至0.1μA的基极电流下工作,这使得它非常适合需要低功耗的应用。
总而言之,MMBT3904-7-F是一款高性能、低功耗的双极型小信号晶体管,适用于各种通用放大器和开关应用。它的小封装和高频特性使其成为移动设备和电池供电应用的理想选择。
最大集电极电流(IC):200mA
最大集电极-基极电压(VCEO):40V
最大集电极-发射极电压(VEBO):6V
最大功耗(PD):350mW
最大工作频率(fT):300MHz
MMBT3904-7-F由三个区域组成:基区、发射区和集电区。基区位于中间,发射区和集电区分别位于两侧。发射区与基区之间存在pn结,集电区与基区之间也存在pn结。
当正向偏置施加在基极-发射极之间时,发射区的pn结会变得导电,电子从发射区注入到基区,形成电流。同时,由于集电区与基区之间的反向偏置,集电区的pn结截止,电流无法通过。因此,基极电流的变化可以控制集电极电流的变化,实现信号放大或开关控制功能。
MMBT3904-7-F具有高电流放大倍数、低噪声、低电压漂移等特点,适用于低功率应用场景。它采用SOT-23封装,体积小、重量轻,便于集成和布局。
在设计电路时,需要根据具体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偏置电流、功耗和工作频率等参数。可以使用模拟电路设计软件进行仿真和优化,以确保电路的性能和稳定性。
在使用MMBT3904-7-F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适当选择偏置电流和电压,以避免过载和损坏器件。
防止静电放电,使用合适的静电保护措施。
避免过高的温度和湿度,以确保器件的可靠性和寿命。
MMBT3904-7-F是一款双极型(NPN)小信号晶体管。以下是该晶体管的发展历程:
1951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了晶体管的双极型效应,并在1952年获得了晶体管的第一个专利。这一发现引发了晶体管技术的广泛研究和开发。
20世纪50年代,晶体管的制造工艺逐渐成熟,晶体管开始在各种电子设备中得到应用。当时的晶体管主要采用硅材料制造,具有较低的功耗和较高的可靠性。
1960年代初,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双极型晶体管材料,即锗材料。与硅材料相比,锗材料具有更高的导电性能和更好的热稳定性。
1970年代,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晶体管的尺寸开始缩小,功耗和成本也得到了进一步降低。在这个时期,NPN型晶体管成为了主流,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20世纪80年代,半导体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晶体管的性能和可靠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晶体管的封装也变得更加小型化和高效率。
2000年代以后,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于小型、高性能晶体管的需求越来越大。MMBT3904-7-F晶体管应运而生,它采用了先进的制造工艺,具有较小的尺寸、低功耗和高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