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187并非一款电子元器件芯片,而是一种常见的直插式红外发射二极管(Infrared Emitting Diode)的型号或封装名称。它广泛应用于需要红外光发射的场合,如红外遥控器、光电传感器、光电开关等设备中。OF-187通常采用透明或深色环氧树脂封装,具有特定的发光波长,一般在850nm到940nm之间,最常见的是940nm,该波长属于人眼不可见的近红外区域,适合用于隐蔽性要求较高的信号传输场景。该器件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半导体PN结的电致发光效应,当正向电压施加于二极管两端时,电子与空穴在结区复合,释放出能量形式为红外光子的辐射。OF-187具有体积小、响应速度快、寿命长、驱动简单等特点,是消费类电子产品中最为基础且广泛应用的光电器件之一。其典型外观为圆柱形3mm或5mm直径的直插封装,引脚长度适中,便于手工焊接和自动化装配。由于其非集成电路的特性,OF-187不包含任何逻辑功能或存储单元,仅作为光源使用,需配合限流电阻和驱动电路工作以防止过电流损坏。
类型:红外发射二极管
封装形式:直插式(DIP),常见为3mm或5mm圆头
发光波长:典型940nm(部分版本可能为850nm或880nm)
正向电压(VF):典型1.2V~1.6V @ 20mA
反向耐压(VR):一般5V
正向电流(IF):最大连续工作电流约50mA,推荐工作电流20mA
峰值脉冲电流:可达1A(受占空比限制)
视角(半功率角):常见±20°至±30°
发光强度:随电流变化,典型值在20mA下为20mW/sr至50mW/sr
工作温度范围:-25℃ 至 +85℃
存储温度范围:-40℃ 至 +100℃
极性识别:长脚为正极(阳极),短脚为负极(阴极),外壳切边对应负极
OF-187红外发射二极管的核心特性在于其高效的红外光输出能力和良好的电气稳定性。该器件采用镓砷(GaAs)或铝镓砷(AlGaAs)材料体系制造,能够在较低的正向电压下实现较强的红外辐射输出,具备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其发光波长集中在940nm附近,这一波段恰好与大多数红外接收模块(如HS0038、VS1838等)的敏感响应区间高度匹配,因此特别适用于红外遥控系统中的信号发射端。在实际应用中,OF-187通常工作在脉冲调制模式下,例如采用38kHz载波调制,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抗环境光干扰能力,还能有效延长发射距离并降低平均功耗。
该器件具有较快的上升和下降时间,通常在几十纳秒量级,使其能够适应高频开关操作,满足遥控编码信号的快速响应需求。此外,OF-187的封装结构经过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聚焦效果,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较远距离的定向传输。其环氧树脂封装不仅提供了良好的机械保护,还具备一定的防潮和耐温性能,适用于多种工业和消费类应用场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OF-187本身不具备智能控制功能,但通过外部电路(如单片机、晶体管驱动电路)可以实现复杂的发射逻辑,例如多按键编码、低功耗待机唤醒等功能。由于其成本低廉、供货稳定、兼容性强,OF-187成为许多批量生产产品中的首选红外发射元件。
OF-187红外发射二极管广泛应用于各类需要无线红外通信或检测的电子设备中。最常见的用途是作为电视、空调、音响等家用电器遥控器中的红外发射源。在这些设备中,微控制器将用户操作指令编码成特定格式的脉冲信号,并通过驱动晶体管控制OF-187以38kHz或其他频率进行调制发射,接收端解码后执行相应动作。除此之外,该器件也常用于自动感应系统,如自动水龙头、干手机、人体感应灯等,配合红外接收管构成反射式或对射式光电传感器,用于检测物体是否存在。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OF-187可用于流水线计数、位置检测、限位开关等场景,利用其非接触式检测优势提升系统可靠性。同时,在安防系统中,它也可作为主动式红外探测器的一部分,用于构建隐形警戒线。在教学实验和DIY项目中,由于其使用简单、价格便宜,OF-187也是电子爱好者学习红外通信原理的理想元件之一。此外,一些近距离数据传输装置,如早期的红外数据协会(IrDA)兼容设备,也曾采用类似OF-187的红外LED进行点对点通信。尽管如今蓝牙和Wi-Fi技术更为普及,但在特定低成本、低功耗、无需配对的场景下,OF-187依然保持着不可替代的地位。